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自强风彩
复工复产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
发生在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的复工故事
发布日期:2020-04-26 10:07 浏览次数: 字号:[ ]

 

4月21日,是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复工复产后首次发工资的日子,残疾职工狄方由的妻子手里拿着一摞崭新的“百元”大钞,数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地告诉老狄:“老头子,六千块,是六千块”。

狄方由责怪妻子:“你是作难作的糊涂了吧,这才复工一个月,怎么可能挣六千块”。老狄这么一说,妻子也由点不相信自己了。要不你自己数数,也许我真的数错了。

狄方由接过厚厚的一摞钱,连连数了三遍,有点激动地说:“老婆子,是六千块”。想到最难的时候,为一百块钱电费没钱交,差点离婚的往事,老狄此时满眼的泪滴差点掉下来。

狄方由是疃里镇狄家村人,人精明、勤快,原本由一个幸福的家庭。两年前,一场意外车祸导致高位截瘫。人值中年,正是一家人的顶梁柱,想到自己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他死的心都有。但又想到上有父母双亲,下有三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他觉得自己真的死不起。

自己身体这个样子,能干点什么增加一点收入,补贴家用哪?座在轮椅上的狄方由天天想这事。有一天,看电视的时候,他看到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利用无障碍车间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新闻,眼睛一亮,当即给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李宪庆打电话,打听一下情况,李宪庆给他说,我们的企业就是残疾人的“希望之家“,欢迎每一位残疾人到这个“家”里来。

李宪庆,是“全国自强模范”,济宁市政协常委、济宁市残联肢残协会副主席、嘉祥县残联副主席、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 一岁的时候,被查出患上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落下终身残疾。1988年,身残志坚的李宪庆,辞去了众人羡慕的供销社主管会计工作,回到竹匠李村,成立了世发竹器加工购销公司。经过4年多的奔波,建立了10多个原材料供应基地、几年的时间世发公司有了十几名职工的规模,年获得利润二十多万元。成为江北最大的竹器市场,吸纳附近农民就业3000多人。2002年第一批将企业迁入嘉祥县经济开发区,吸收安置贫困残疾人40名,并在周边建立了20多家长期合作的“卫星工厂”。采取“送货到户到人,加工后公司收回”的措施,专车、专人上门收货、送货,让260多个贫困户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公司自2008年开始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目前已安置残疾人就业45人,先后累计安置残疾人就业180人,培训残疾人员工5期、210人。

事业有成的李宪庆觉得,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展现自我,过上和健全人一样幸福的生活。但是作为弱势群体,就业难度大,妥善解决好残疾人群体的就业、生活,关系到残疾人本身和他们家庭的幸福指数。2013年,在嘉祥县高标准规划建设手套园的时候,他提出建设高标准无障碍厂房的设想,得到了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住建部无障碍首席专家吕小泉博士、中国肢残人协会常务主席王建军多次现场指导下,2015年公司完成了全国首栋多层工业无障碍厂房建设,填补了国内和国际此类建筑的空白,被中残联定位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残疾人人权的窗口、国内残疾人就业的示范窗口。多层工业无障碍厂房于2015年投入使用,在安置残疾人就业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受到了中国残联、省残联、济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认可。2017年,公司以关爱脊髓损伤者的仁爱之心,利用自己的办公场所与嘉祥县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建立起山东省首家济宁肢协嘉祥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为脊髓损伤者提供了一个集治疗、康复、技能培训、就业为一体的服务场所。搭建起了医院、残疾人组织、企业、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桥梁,实现了机构训练和医院康复治疗相结合,专业指导与伤友互助相结合,就业技能训练与辅助性就业相结合的新型康复就业模式。

去年,狄方由带着家属一同参加天久公司的辅助性就业,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干劲十足。每天来的早,走的晚,从不迟到和早退。经常在下班的时候,把手里剩下的活带回宿舍来做,对待工作是满腔热血。没有怨言,埋头苦干就是他对生活最真实的体现。从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熟练掌握各个工序,贴标签、吊牌、不干胶、装袋等等。他动情地说:“自从来到天久,公司能提供这么好的岗位和生活条件,每个月能挣5、6千块钱,在天久同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感觉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工作,人也越来越自信,既结交了朋友,又能为家庭带来收入,觉得自己人生有了价值。感到特别幸福和满足。”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像狄方由一样,在公司上班的残疾人刚刚走上正轨的生活。为努力把疫情对残疾人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快复工复产。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宪庆说:“本着关爱的角度出发,既要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投到复工复产上来,同时又要保障他们在上班期间疫情防控的安全。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在复工前,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积极了解残疾人生活情况,问健康、问需求,通过电话沟通,摸清他们每个人的信息,安抚焦虑情绪。 因为疫情期间村里把控严格,公司专门带着复工材料和防疫物资派车把她接到公司。家住嘉祥县梁宝寺镇引河村的梅永菊,是一个性格开朗特别爱笑的人,在接到公司要复工的通知后,高兴的像个孩子。她积极配合复工前需要填写的材料,做好了一切准备。她说:“公司能复工了我们家的生活就有保障,尤其是我们残疾人,本身就受疾病的困扰,还要养活一大家人,如果不能工作,日子就更难了”。

窦永贵住在济宁市兖州一个偏僻的村子,因为疫情的影响不能出门。什么时候可以继续工作?即使公司能复工了,身在外地能不能随时可以去?如果不能工作,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家里唯一的母亲要怎么办?这是令他每天最焦虑的问题。公司跟他沟通了解后,丝毫不耽误的给他办理了复工手续。公司复工第一天他就准时赶到了。一个残疾人尚能如此上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王海2009年在苏州打工时因意外造成右手残疾。出院后进行多次康复训练,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用左手吃饭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17年年初他来到公司,努力克服单手操作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学会了粘毛毛和套翻等多种工序。来公司这几年,每天来的早,走的晚,没有听到过一句怨言,埋头苦干就是他对生活最真实的体现。这次复工,又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决定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