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邹城市将促进残疾人就业作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以“平等、融合、共享”为引领,创新构建“岗位开发、技能提升、精准对接”全链条服务体系,配套实施“就业有机会、就业有能力、就业有质量”的“三有”工作机制,有效推动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残疾人体面就业、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目前,全市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68.18%,就业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暖。
一、深化岗位开发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就业有机会
创新“政企社”三方联动,多维度挖掘适配岗位,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一是政府主导拓岗位,筑牢就业供给根基。 以《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为统领,放大山东省“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试点效应,通过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和表彰奖励等措施,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带头招录,创新开发“助残岗”854个,定向安置就业困难残疾人。依托“如康家园”遴选程序简易的辅助性就业项目46个,开发岗位210个,累计提供辅助就业服务278人次,夯实托底保障。二是市场挖潜创岗位,激活就业增长动能。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对接456家本地重点企业,结合企业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开发产品质检、包装分拣、保安保洁等岗位197个。指导企业完成275处岗位无障碍改造,推动449名残疾人实现市场化就业。2023年以来完成497家用人单位年审,认定安置残疾人2827人次,实现企业用人、残疾人就业“双赢”。三是多元扶持育岗位,厚植长效发展沃土。落实创业补贴、小额信贷贴息等政策,双路径培育岗位。发挥孟子故里文化优势,打造集技能实训、文创生产、电商销售于一体的“文创工坊”综合基地,开发景泰蓝、孟子文创等非遗岗位32个,为56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就业;实施“创业护航计划”,为61人次提供创业担保贷款810万元;推进盲人按摩行业品牌化建设,17家机构带动48名盲人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精准培训体系,强化适配技能,实现就业有能力
紧扣市场需求,定制课程、强化实训,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与竞争力。一是立体画像明需求,找准职业发展方向。组织镇街全面摸排未就业残疾人的学历、技能和就业意向,建立“一人一档”动态数据库。根据残疾类别、能力等级等绘制“个性化就业画像”,划分为“电商适配型”“手工技能型”等6类培养方向,为培训与安置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推动就业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二是按需施训强技能,提升就业胜任水平。构建“三式联动”培训体系,“订单式”按企业需求开展岗前培训;“定向式”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新兴业态开设课程;“定岗式”助力在岗技能提升。2023年以来完成职业能力测评998人次、技能培训588人次,帮扶424名农村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三是实践赋能增信心,激发职业认同热情。创新“基地实训+导师引领”模式,打造6个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聘请行业能手、技术骨干担任导师,手把手提升实操与适应能力。开展草编、木雕等传统技能培训,就业转化率达83%,16名残疾人通过市场化就业从事相关岗位,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获得收入,就业信心显著增强。
三、搭建人岗对接平台,优化匹配服务,保障就业有质量
全方位优化就业环境与服务,推动残疾人就业从“有岗位”向“有好岗”转变。一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人岗对接精度。构建“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线上通过残联官网、公众号和“邹城残联”广电智慧平台发布岗位、政策;线下举办或组织招聘会60余场,向2600余名残疾人及亲属推送就业信息,畅通“最后一公里”。二是优化专业服务供给,增强岗位适配效能。推行“就业辅导员”制度,组建由残联工作人员、就业指导员、社工和志愿者构成的服务队伍,前置提供职业指导和心理疏导;依托“一人一档”与岗位库开展人岗精准匹配;对已就业残疾人定期回访,协调解决问题。累计为588名残疾人提供前置培训,协调处理稳岗支持、岗位适配等问题127件次,满意度连续三年超95%。三是营造友好就业环境,巩固就业质量成果。广泛宣传残疾人就业政策与优秀事迹,举办招聘会、技能竞赛和优秀雇主评选,提升残疾人获得感与荣誉感。推动天河科技等企业实施“阶梯式就业赋能计划”与“同工同酬+”福利体系,设立专属晋升通道,营造尊重、包容、扶助的浓厚氛围,持续提升就业稳定性和满意度,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